梁先生在赤柱小學讀書時,是學校最風光最熱鬧的日子,六年級有四班,每班各有40個學生。聖公會小學大約1,250平方米大,學生跑過現址為赤柱市政大廈的球場抵達校門。校舍初初只有兩層,後來加建成三層高,每層各三個課室,底層打通三個課室便成禮堂,過百學生在裡頭對著露天操場讀聖經、唱聖詩。
1950年代平民學校 專收貧學生
一間荒廢學校,勾起兩個赤柱街坊的讀書回憶。戰前的1881年,聖公會傳教士已在赤柱創立平民小學,至1930年左右,同樣有聖公會背景的貴族學校聖士提反學校從西營盤遷入赤柱,悄悄為寧靜漁村帶來改變。
當年一個漁民父親到處借錢,為的就是送兒子到聖士提反讀書。那時學校是間「和尚學校」,專收東南亞華僑子弟入讀,樊叔是當年少數能去聖士提反上課的街坊,他爸付他每月84元學費,令樊叔學成一口英語。
83歲舊生:我們是籮底橙
今年他83歲了,還記得1953年聖士提反學校時值50周年,發起籌款在佳美道重建聖公會赤柱小學。於是小學又接收了一班漁村小朋友,梁先生在赤柱村長大,是聖公會小學第19屆畢業學生,那時區內還有一間聖德蘭小學。小小社區,階級身分壁壘分明——有穩定職業的、住在紀律部隊宿舍的小孩,會讀聖德蘭;在馬坑邨較窮的子女,赤柱小學來者不拒。「別人不收的我們收,我們是籮底橙。」梁先生大笑。
一塊GIC用地 背後廿年南區恩怨
千禧年,政府在南區建鄭氏宗親總會鄭則耀學校,梁先生此前已聽過老師說:「要不聖德蘭死,要不我們死。」結果兩間小學都被殺,連鄭則耀學校也在2005年因收生不足而在三年後停辦,成為全港第一間被殺的千禧小學。
這塊在市政大廈上方,位處山坡底下的赤柱小學用地從2001年荒廢至今,先後有些非牟利團體申請短租,梁先生說因為政府要求團體自行處理斜坡安全檢查,費用不菲,最終擱置;也有人租用廢校做教育用途,但被投訴公地私用而遷出。
學校復歸平靜,長滿雜草,窗戶年月染上灰塵。不過,千禧年時,赤柱街坊也分身不暇,食環署當年拆卸赤柱舊街市,計劃以一年時間改建成市政大樓,把商戶暫遷往臨時街市,承諾市政大樓落成後把他們遷回新街市經營。梁先生父母一直在街市經營報紙檔,忍受住臨時街市偏僻少人的舊商戶,等到2003年也未等到承諾兌現。
食環承諾新大樓有街市卻反口 檔主四散
食環署曾在當年回覆媒體,指調查得知自赤柱馬坑一超級市場開業以來,只餘四分一居民表示會到赤柱臨時街市購物,鑑於結果,赤柱沒有需要開設街市,以免浪費公帑,署方會照原意興建赤柱綜合大樓,惟沒有街市。
當年,區議員和政府部門討論過市政大樓一事,受訪的居民覺得是因為當年區議員陳李佩英沒有為居民和檔主爭取,導致現時區內只剩一兩間較貴價超級市場的局面,街坊要買餸,要不乘車到香港仔或筲箕灣買餸,車程連買餸來回三小時,要不像街坊Martin的太太,每天在銅鑼灣放工買餸才回赤柱,「平過赤柱超市Taste啦,又唔新鮮,價錢貴兩成。」Martin說。
市政大廈沒了街市,食環署以海濱小賣亭取而代之,像梁先生父母等舊檔主,可以優先簽約,但完約後價高者得,慢慢舊檔主四散、退休,小賣亭發展至今主打遊客生意,也有空置舖位,現時一個服務行業、8.38平方米的檔口,競投底價即每月租金為11,300元。
規劃不整全 無法應付社區需要
「20年來,赤柱無街市,無小學。」曾競選南區區議員的姚潔凝說。但問題遠遠不止於此,赤柱多年來一直是重要旅遊景點,1980年代人流最盛,遊客魚貫湧入,反倒街坊的社區需要乏人問津——即使今天赤柱旅客減少,大街比以往冷清,假日仍然有不夠泊車位和旅遊巴增塞道路的交通問題。又比如託兒服務不足,區內只有兩間幼稚園提供服務,其中一間為私立國際學校,每月收費過八千元。
配合過渡性房屋 廢校可變社區聚腳地
梁先生從加拿大回流後,加入了赤柱村小學舊生會,他看著舊校牆上已經剝落的校名,說道:「社區的事要有遠見,政府應該將小學連同山坡下的赤柱體育會、漁民娛樂會一併思考如何重新發展。如果發展,也要想想如何規劃上落貨。舊生是有感情,但學校舊了,需要維修,不如以一個新面貌,為社區帶來好處。」
早於政府宣佈要以200億買舖作社福用途之前,南區街坊就參與「非常香港」主辦的「非常協作」計劃的工作坊,倡議將前聖公會赤柱小學變成一個Community Hub,以滿足社區長久以來被忽略的需要——有周末市集、託兒所、健身室、停車場的一所社區中心,加建無障礙通道天橋,接駁前方的赤柱市政大廈,結合兩者營造赤柱的街坊聚腳點。
「用地處於整個赤柱的中間位置,為何不能做返個市集?」赤柱現在人口較少,街坊也明白當年街市的豬肉檔、菜檔已經無法回頭,姚潔凝說:「我們構思在地面空間做周末市集,像西貢般,只六、日擺檔賣有機蔬菜、新鮮水果。」最近理大賽馬會社創計劃研究在六處香港閒置用地興建過渡性房屋,包括前聖公會赤柱小學,他們也不反對,只是希望用地既滿足房屋需要,也預留空間給當區居民共享。這位已屆60歲的舊生梁先生說:「最重要是不要荒廢掉。」